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准备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有质量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粽详细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端午粽详细教案范文
端午粽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 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 米 真
节 叶 分 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 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看 闻 尝
清香 青白红 又粘又甜
第二篇: 《端午粽》教案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授
1、把书翻到46页,听录音:①标出自然段。②认清字词。回答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2)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认清字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出示生字,读生字组词;读词语,选一个词语造句。教师点评:你们太棒了,掌声送给你们。
2.学课文。
下来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生:煮好一锅棕子等“我们”回去。想像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期待)课文中有两个“一”,读音相同吗?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正确。你能用高兴、期待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吗?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指明读,想一想:1.制作粽子需要什么材料?板书:材料。2.粽子的香气是什么?板书:香气。3.粽子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板书:味道。回答1:箬竹叶,糯米,红枣。板书:箬竹叶、糯米、枣。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图片出示,并组成短语说一说。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什么?黑黑的、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组成短语说一说:黑黑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黄黄的香蕉。……回答2:清香(清淡的香味),香甜(又香又甜,形容睡得很安慰),浓香四溢(非常浓郁的香味溢出来)。板书:清香。回答3:又黏又甜,板书:又黏又甜。相似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高又瘦,又白又胖……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原来粽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那你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花样吗?自读课文,回答。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啊!那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 看图片。“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要向外婆学习,做一个热情、善良、关心他人的人。齐读课文。板书:外婆 热心 善良
(4)学校第四自然段。 对作者来说,粽子不只是粽子,它还是外婆对我的爱。那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屈原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教师简介屈原。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听了故事,你觉得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忧国忧民,特别爱国)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读好长句子。
关于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习俗?教师展示相关图片。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拓展:你还知道那些传统吃食?哪些传统节日?哪些吃食与哪个节日有关?看图片连一连。
三、总结
今天,咱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关于传统节日的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多留心身边的事,多了解传统节日。
四、作业
把你学到的有关端午节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
第三篇:《端午粽》名师教案
《端午粽》教学设计
语用主题:
用颜色来形容事物的词语的使用如:青青的……白白的……等这样的词语;又……又……还有abb的词语。
人文主题: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
10、端午粽)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读提示
四、细读课文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
2.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 )?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3.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 )?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4.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5.你还能说出用颜色来形容事物的词语吗? 6.粽子是什么滋味的?课文那句话能体现出来? 7.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8、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我们要学会给长句子断句。同学们按老师划分的断句读一读。“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谁来试试!指名读
你能做出美滋滋的表情吗?你还能做出abb 的词语吗? 9.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10.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 11.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五:课外阅读
语文练习册65页《端午节的由来》
第四篇:《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
10 端午粽
(二)
科目: 语文 班级: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课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
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
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
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4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一到端午节,外婆会干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等我们回去)
(4)“总”说明每年都会煮粽子,“盼”说明每逢佳节外婆盼望一家人团聚。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 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 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4)里面裹什么?(白白地糯米)
(5)中间有什么?(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6)青青的,白白的和红红的写出了粽子的样子和对粽子的喜爱
(7)外婆掀开锅盖飘出什么呀?(一股清香)
(8)粽子怎么吃?(剥开粽叶)
((9)粽子什么味道?(又黏又香)
(10)掀,剥,咬分别写出了煮粽子,剥粽子和吃粽子的动作,又黏又香写出了粽子的味道?(请他们品尝水果的香甜)
(11)第二段写了包粽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粽子的味道。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3个句号。)
(3)外婆的粽子好吃吗?(十分好吃)
(4)花样多吗?(花样也多)
(5)都有什么品种?(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6)你十分好吃,花样也多说明外婆包粽子经验丰富,也体现了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
(7)在外婆家美滋滋的吃完后,外婆还会做什么?(装一小篮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8)美滋滋说明外婆包的粽子好吃,也表达了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9)第三小节写了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会教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6、同学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长大之后牛知道了什么?(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4)第四段写了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5)介绍屈原
8、老师总体提问。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这篇课文写了每年端午节时外婆都会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外婆的粽子好吃,花样多,我长大后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考考你,课内阅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
1、文中写了粽子那些特点呢?请在正确的选项后面画“√”
(1)好吃( ) (2)花样多( )(3)非常大( )(4)非常尖( )
2、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粽子好吃,请写一写。
(美滋滋)
七、课文升华
1、说一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吃粽子的故事吗?
2、端午节的由来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和分析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课文背下来,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五篇:一语下 课文 10《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会认“端、粽”等13个生字,“米字旁”等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重点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图片,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四、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
3
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 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 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
4
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六、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在黑板贴出:写有生字的粽子卡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5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七、布置作业
1.熟练书写本课的生字宝宝。 2.给爸爸妈妈讲解如何包粽子。